一千年前的遣唐使, 從唐朝帶什麼點心到日本

說到日本的傳統點心,首先會想到茶席菓子
說到日本的傳統點心,首先會想到茶席菓子

奈良與平安時代,日本派遣十幾次遣唐使,這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點心,稱為唐菓子或唐菓物。

有些人以中國文獻並沒有唐菓子的記載,而認為唐菓子是虛構出來的。

基本上,以文字結構來說「來自大唐的菓子」,這類名詞,只會存在於異邦;在本土用這樣的稱呼,是不合乎語義的。

同樣的,茶席菓子也並非傳承自唐菓子;因為主要材料 - 白鳳豆與製糖技術,在江戶時代才引進日本。

根據考古發現,日本從古墳時代,就有中國傳入的點心,早期都是做為宗教用途,通常能吃到這些高貴點心的,只有僧人、貴族。

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日本的唐菓子,大多是油炸物;並非唐朝的點心以油炸為主,而是遣唐使回到日本的路途遙遠,油炸點心既有飽足感,又方便㩦帶,是當下最好的選擇。

遺唐使還從唐朝帶回糖,但並非是當時比較珍貴的石蜜,而是從澱粉提煉的水飴;因為數量稀少,主要用來治病。

遣唐使帶回怎樣的點心

日本平安時代所寫的《倭名類聚抄》,裏面記載的唐菓子是使用米粉或麵包,揉製外型後再油炸。

真正的唐菓子是油炸點心
真正的唐菓子是油炸點心

這類油炸點心目前還存在於中國,也就是江米條、寸棗之類的小零嘴。

根據記載,唐菓子一共有八種:梅枝、桃枝、餲餬、桂心、黏臍、饆饠、鎚子、團喜。這些有些有包餡,有些就如同現今的油炸糯米條,是沒有餡的。

《倭名類聚抄》並沒有提到這些唐菓子的外型,但這些名字主要依外形命名,口味的差異不大。

江戶時代的《集古圖》有描繪唐菓子的外型,但也不排除因年代久遠,已經不是當初傳入的樣子。

經過一千多年,日本的飲食喜好起了變化,初期的唐菓子,受限於當時的資源,甜味主要來自內餡,像是:栗子、杏子、杮子。

或是鹹的,加上這是屬於僧人的飲食與祭祀用品,基本是素食的。

而且,根據唐朝的飲食特色,裹面也加了各種香料,味道應該比較不符合現代人的喜好;所以目前只剩下京都的清淨歡喜團,還保有原本唐菓子的模樣。

更多內容

唐朝名門貴女拿來祭祖的透花糍,竟然這麼好看

棉花菓子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