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視劇「唐朝詭事錄」中,有提到一種櫻桃饆饠,雖然文獻並沒有提到饆饠是怎麼做的,從當時所能得到的材料與資源,及一般民眾的料理習慣推斷,饆饠應該是以烙或蒸為主。
唐朝時,食物的名稱,並沒有明確區分;以麵製外皮,捲成長柱狀,裏面包餡,可以直接用手拿著吃的麵食,通通叫饆饠。
饆饠是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麵食,不僅是唐朝人的主食,而且還論斤賣;可見,饆饠是一種既便宜,又能填飽肚子的食物,非常經濟實惠。
當時進京趕考的窮讀書人,因為必須縮衣節食,減少開銷,只能在館子吃饆饠。
吃到,連大白天睡覺,都能夢到去吃饆饠。
《酉陽雜俎》中提到有位國子監明經,大白天睡覺,夢到有人告訴他會中舉,後來跟幾個住隔壁的,一起去吃饆饠,五六個人吃了二斤;醒來去看現場,發現跟夢裹一樣,後來還真的考上。
從這些記載可以得知,饆饠是主食,雖然不是便宜到隨便吃,但想吃還是吃的起;六個人, 平均一個人吃了220公克,差不多一個台灣傳統春捲的量。
以成年男性來說,雖然沒有很飽,也不會太餓。
現在市面常見的櫻桃品種,直到十九世紀時才引入中國,與唐朝食用的不同。
雖然現在櫻桃大部分使用在甜點,但唐朝的櫻桃饆饠,不只不是甜點,還放了羊肉,是一款鹹的主食。
唐朝的饆饠裏面包的是羊肉
饆饠是從西域傳入,以唐朝主要的食用肉是羊肉來判斷,內餡應該是羊肉,因為是基本款,所以沒有特別提的必要。
而櫻桃就是口味的差異,除了櫻桃饆饠之外,還有羊肝饆饠、天花饆饠、蟹黃饆饠……多種口味。
在古代,使用水果入菜,大多當成調味料使用,也就是用鹽醃漬保存,以水果的特殊風味,增添食物的口感;因為很多我們現在常見的調味料與食材,在唐朝時並不存在於中國。
饆饠的演變
雖然現在有一些食物的外型與唐朝時的饆饠相似,但彼此之間,並不是直接的傳承關係。
正確來說,若以中原飲食的發展,宋朝之後,因地緣關係,原本唐朝時的饆饠,也在此階段有了外型及食材的轉變。
宋朝之後,食物的名字就沒有過去那麼單一了,加上外型與內容物的改變,為了表示創新,自然要有新名字;漸漸地,饆饠這名字,從此退出歷史舞台。
至於現在那些,外型跟唐朝饆饠很像的食物,則又是另一條發展線了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