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髮大部分會使用真髮製作,所以,古代假髮是有一定行情的;畢竟要花錢買,所以多數人是使用真髮混以假髮輔助的方式。
以我所做的這款造型,在唐朝是很常見的髮型;緃使我們不像古人留那麼長的頭髮,也能經由簡單的方式,加上部分假髮做出來。
貴人們需要大量的假髮撐場面,自然就有缺錢的去賣頭髮;所以當家裏沒米下鍋時,沒值錢的東西可以賣時,就可以剪去長髮,拿到集市上賣。
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,早年窮困,他的母親曾經為了讓兒子招待客人,剪去長髮換來白米;後來也因為這位客人的引廌,而得到任用。
然而,古人講求,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可損傷,不到萬不得已,是不會剪頭髮去賣的。
假髮的另一個來源:罪犯
古代有一種把犯人頭髮剃光,或剃掉部分的髡刑,正如前面所說的,大部分不會剪去長髮;所以這種被迫剃髮的刑罰,主要是用來羞辱犯人。
而另一個被判髠刑的理由就是,因為身份尊貴,無法判他死刑,但又不能不判,就以髮代首。
假髮雖然未必使用真髮,但替代品的質感,遠遠沒有真髮好;所以,對於追求時尚的貴婦來說,這些真髮遠遠不夠。
周邊國家進貢
既然有市場行情,所以頭髮也可以是貢品。根據《三國史記》中的新羅本紀記載,就有數次進貢頭髮的記錄。
文武王二年:頭髮三十兩。
聖德王:
二十二年……夏四月,遣使入唐,獻……美髢
二十九年,春二月,頭髮八十兩
三十三年, 頭髮一百兩
到了新羅景文王時期,更是把貢品的等級提高,因為他有特別標註出頭髮的長度。
景文王九年, 四尺五寸頭髮百五十兩、三尺五寸頭髮三百兩
雖然「兩」也是唐朝時的貨幣單位,但這裏所說的「兩」,是指重量,並非頭髮的價值。
不然就會形成一個怪異的景象,隨便送上一些頭髮,號稱有多少價值。
這當然是不可能的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