奈良与平安时代,日本派遣十几次遣唐使,这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点心,称为唐果子或唐果物。
有些人以中国文献并没有唐果子的记载,而认为唐果子是虚构出来的。
基本上,以文字结构来说「来自大唐的果子」,这类名词,只会存在于异邦;在本土用这样的称呼,是不合乎语义的。
同样的,茶席果子也并非传承自唐果子;因为主要材料 - 白凤豆与制糖技术,在江户时代才引进日本。
根据考古发现,日本从古坟时代,就有中国传入的点心,早期都是做为宗教用途,通常能吃到这些高贵点心的,只有僧人、贵族。
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日本的唐果子,大多是油炸物;并非唐朝的点心以油炸为主,而是遣唐使回到日本的路途遥远,油炸点心既有饱足感,又方便㩦 带,是当下最好的选择。
遗唐使还从唐朝带回糖,但并非是当时比较珍贵的石蜜,而是从淀粉提炼的水饴;因为数量稀少,主要用来治病。
遣唐使带回怎样的点心
日本平安时代所写的《倭名类聚抄》,里面记载的唐果子是使用米粉或面包,揉制外型后再油炸。
这类油炸点心目前还存在于中国,也就是江米条、寸枣之类的小零嘴。
根据记载,唐果子一共有八种:梅枝、桃枝、餲糊、桂心、黏脐、饆饠、锤子、团喜。 这些有些有包馅,有些就如同现今的油炸糯米条,是没有馅的。
《倭名类聚抄》并没有提到这些唐果子的外型,但这些名字主要依外形命名,口味的差异不大。
江户时代的《集古图》有描绘唐果子的外型,但也不排除因年代久远,已经不是当初传入的样子。
经过一千多年,日本的饮食喜好起了变化,初期的唐果子,受限于当时的资源,甜味主要来自内馅,像是:栗子、杏子、杮子。
或是咸的,加上这是属于僧人的饮食与祭祀用品,基本是素食的。
而且,根据唐朝的饮食特色,裹面也加了各种香料,味道应该比较不符合现代人的喜好;所以目前只剩下京都的清净欢喜团,还保有原本唐果子的模样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