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视剧「唐朝诡事录」中,有提到一种樱桃毕罗,虽然文献并没有提到毕罗是怎么做的,从当时所能得到的材料与资源,及一般民众的料理习惯推断, 毕罗应该是以烙或蒸为主。
唐朝时,食物的名称,并没有明确区分;以面制外皮,卷成长柱状,里面包馅,可以直接用手拿着吃的面食,通通叫毕罗。
毕罗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面食,不仅是唐朝人的主食,而且还论斤卖;可见,毕罗是一种既便宜,又能填饱肚子的食物,非常经济实惠。
当时进京赶考的穷读书人,因为必须缩衣节食,减少开销,只能在馆子吃毕罗。
吃到,连大白天睡觉,都能梦到去吃毕罗。
《酉阳杂俎》中提到有位国子监明经,大白天睡觉,梦到有人告诉他会中举,后来跟几个住隔壁的,一起去吃毕罗,五六个人吃了二斤; 醒来去看现场,发现跟梦裹一样,后来还真的考上。
从这些记载可以得知,毕罗是主食,虽然不是便宜到随便吃,但想吃还是吃的起;六个人, 平均一个人吃了220公克,差不多一个台湾传统春卷的量。
以成年男性来说,虽然没有很饱,也不会太饿。
现在市面常见的樱桃品种,直到十九世纪时才引入中国,与唐朝食用的不同。
虽然现在樱桃大部分使用在甜点,但唐朝的樱桃毕罗,不只不是甜点,还放了羊肉,是一款咸的主食。
唐朝的毕罗里面包的是羊肉
毕罗是从西域传入,以唐朝主要的食用肉是羊肉来判断,内馅应该是羊肉,因为是基本款,所以没有特别提的必要。
而樱桃就是口味的差异,除了樱桃毕罗之外,还有羊肝毕罗、天花毕罗、蟹黄毕罗……多种口味。
在古代,使用水果入菜,大多当成调味料使用,也就是用盐腌渍保存,以水果的特殊风味,增添食物的口感;因为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调味料与食材,在唐朝时并不存在于中国 。
毕罗的演变
虽然现在有一些食物的外型与唐朝时的毕罗相似,但彼此之间,并不是直接的传承关系。
正确来说,若以中原饮食的发展,宋朝之后,因地缘关系,原本唐朝时的毕罗,也在此阶段有了外型及食材的转变。
宋朝之后,食物的名字就没有过去那么单一了,加上外型与内容物的改变,为了表示创新,自然要有新名字;渐渐地,毕罗这名字,从此退出历史舞台。
至于现在那些,外型跟唐朝毕罗很像的食物,则又是另一条发展线了。
留言